Wednesday, September 06, 2006

 张之洞进京后,除了担任内阁军机大臣,还兼管学部。每天下朝后都和谋士们议论朝政,石铮渐渐听出了点名堂。

  朝廷里大致分为两大派。一派是镇国公载泽、陆军部尚书铁良、禁军统领良弼等排汉的满清贵族,另一派是领衔军机庆亲王和袁世凯一党。至于张之洞,表面上属于中立派,但因为同袁世凯一样是汉臣中的领袖人物,所以对那些排汉的亲贵也颇有微词,自然和袁世凯一党要亲近些。

  这些大臣眼看慈禧快不行了,各自打起了小算盘,双方都加紧了权力上的争斗,矛盾渐趋表面化。石铮隐隐感到如能把握好这种微妙形势,加以利用,对革命事业会有很大的帮助。于是电召卫青进京商议。

Monday, November 07, 2005




 1.无国家,全世界置一总政府,分若干区域。

  2.总政府及区政府皆由民选。

  3.无家族,男女同栖不得逾一年,届期须易人。

  4.妇女有身者入胎教院,儿童出胎者入育婴院。

  5.儿童按年入蒙养院及各级学校。

  6.成年后由政府指派分任农工等生产事业。

  7.病则入养病院,老则入养老院。

  8.胎教、育婴、蒙养、养病、养老诸院,为各区最高之设备,入者得最高之享乐。

  9.成年男女,例须以若干年服役于此诸院,若今世之兵役然。

  10.设公共宿舍、公共食堂,有等差,各以其劳作所人自由享用。

  11.警惰为最严之刑罚。

  12.学术上有新发明者及在胎教等五院有特别劳绩者,得殊奖。

  13.死则火葬,火葬场比邻为肥料工厂。

  尽管《大同书》问世以来,学术界对其评价毁誉不一,智者见智,仁者见仁。但有几点是应该加以重视的。例如:

  其一,他激烈反对"独尊",诅咒专制皇帝为"民贱屠伯"。康氏指出,在太平之世,人人平等,没有什么臣妾奴隶,也没有什么君主统领,更没有什么教主教皇,人人和睦相处,过着平等而富裕的美好生活,差别虽有,可是并不悬殊。

  其二,重视发展生产。康氏在《大同书》中描述了一个具有较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。它主张废除私有制,建立财产公有制,然后全部实行机械化、自动化和电气化,生产力高度发展。

  其三,特别重视教育。在康氏看来,大力发展学校教育是大同世界进步的巨大推动力。他说:"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,最重学校。自慈幼院之教至小学、中学、大学,人人皆自幼而学,人人皆学至二十岁,人人皆无家累,人人皆无恶习,图书器物既备,语言文字同一,日力既省,养生又备,道德一而教化同,其学人之进化过今不止千万倍矣。"(《大同书》)

  其四,男女平等,婚姻自主。在《大同书》中所谓"专家界",就是实行男女平等、婚姻自主,打破封建家族宗法关系和纲常名教的束缚,实现资产阶级的人权、自由、平等、独立和个性解放。

  其五,康氏主张废除国家,走向"去国界合大地"的盛世。他向往桃花源之世界:"大同无邦国故无有军法之重律,无君主则无有犯上作乱之悖事,无夫妇则无有色欲之争,奸淫之防,……无宗亲兄弟则无有望养、责善、争分之狱,无爵位则无有恃威、估力……佞谄之事,无私产则无有田宅、工商、产业之讼……"(《大同书》)

  其六,在《大同书》中康氏把"人"摆在"天理"之上,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。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,哲学上有所谓"理"、"欲"之争,其实质是人本主义和禁欲主义的争论。康氏在《大同书》中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性和残忍性,继承和发展了孔子"泛爱众"思想和佛家"慈悲"观念,举起了朴素的人本主义的旗帜。儒家"仁"的思想渗透在《大同书》的全部内容之中,康氏把"仁"与"人"糅合为一体,指出"人之所以为人者,仁也。""舍仁不得为人。"康氏的仁道主义是从反程朱理学的角度提出命题的,在《大同书》中他把"人"摆在"天理"之上,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,这是十分可贵的。

  尽管康有为在《大同书》中,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精辟的见解,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放出异彩,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及康氏在政治实践上坚持改良的限制,使他这一独特的见解只能成为一种乌托邦的空想。正如毛泽东指出的:"康有为写了《大同书》,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。"